乡村振兴规划案例|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维码
“中国泡菜城”位于眉山城区岷江东岸,涵盖12个乡镇、耕地总面积35.34万亩,已建成泡菜原料生产基地14万亩,良种覆盖率达98%,获得“三品一标”产品认证119个。年种植收入7.7亿元。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470元,比园区外高出33个百分点。 园区入驻泡菜企业60家,规模以上企业24家,2016年泡菜加工量152万吨,实现产值180.7亿元以泡菜加工为龙头,原料基地、龙头企业、博览展销、文化旅游一体发展,园区实现六个“全国第一”:全国第一个规模最大、功能最全、工艺最新的泡菜产业园区,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泡菜质量监督检验中心,全国第一个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,全国第一个中国泡菜博物馆,全国第一个泡菜行业标准,全国第一个泡菜行业4A级景区。2016年园区综合产值突破90亿元。 分区解读 产业园分为泡菜原料种植区,中心城区、科研示范区、泡菜生产区。 建设模式 推动“四种模式”完善利益联结分享, 一、“企业+农户”为主的订单合同型联结模式。全面推行“订单农业”,目前,该园区泡菜原料种植订单率90%以上,带动12万农户增加收入3.06亿元; 二、“企业+基地+农户”为主的流转聘用型联结模式。龙头企业建种植基地,农民在获得土地流转金的同时,可以在基地务工,也可以进企业务工。园区解决农民常年务工和季节性务工2.6万人,年实现务工增收8.6亿元; 三、“合作社+农户”为主的服务协作型联结模式。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,统一农技知识、农资购买、农机服务、质量标准、销售,按股分红、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。如好味稻专业合作社,带领农户以“稻—菜轮作”模式种植优质水稻和泡菜原料,年粮食总产量1.6万吨,实现机械跨区作业6万余亩、机械烘干稻谷4万余吨,社员累计分红660余万元; 四、“综合体+农户”为主的三产带动型联结模式。安置从事园林、环卫、劝导等公益岗位,带动农民从事餐饮、旅游电商、物流、运输等泡菜上下游产业,切实增加收入。 创新 “四个坚持”推进优化利益联结环境。 坚持 “一张蓝图绘到底”。科学规划“一中心、六基地”产业布局,做到了城镇、产业、交通、新农村、土地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;坚持土地确权颁证。园区农村土地使用权确权率100%、确权面积35万亩; 坚持土地流转,创新土地信托流转模式,由政府出资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公司,引导农民先将土地进行预流转,经打包整理后再集中对外引进业主,发展适度规模种植。目前,园区流转土地27.7万余亩、流转率79%;坚持延伸产业链条。依托“中国泡菜城”,建设泡菜风情街、美食街和文化广场,连续八年成功举办中国泡菜博览会,创建国家4A级景区,大力推进电商创业创新和上下游产业发展。 中国泡菜城按照政府项目支持、重点企业出资、科研团队主体的模式,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、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四川东坡中国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,聚集了四川省食品发酵院、四川大学、四川农业大学、四川省农科院和重点龙头企业的一大批高水平研发人员。形成了以中国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为龙头,大专院校、科研机构为支撑,企业为主体的科研体系。 全市泡菜产业已建成2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、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、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、17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,拥有各类泡菜研发人员300余人,成为全国泡菜科技研发中心。被科技部授予“四川优质泡菜产业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链”。 泡菜博物馆 中国泡菜城蔬菜基地 惠通食业高标准生产线 国家泡菜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待检样品 泡菜加工园区 乡村振兴 未来五年,将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、国家泡菜产业科技创新中心,以“中国泡菜城”为重点,加快发展步伐。计划新增投资100亿元,着力推进“5334”工程。“5”指建设现代农业“五区”,即特色产业引领区、新型科技集成区、创业创新孵化区、三产融合示范区、现代农业核心区;“3” 即建设行业领军“三中心”——泡菜行业科研中心,泡菜行业质检中心,泡菜行业标准中心。再一个“3”指建设产业聚合“三平台”,即泡菜企业集聚平台,泡菜产品交易平台,泡菜人才培育平台;“4”指建设全国示范“四基地”,即泡菜科研成果中试转化示范基地,泡菜生产加工示范基地,泡菜文化科普示范基地,泡菜原料种植示范基地。
文章分类:
农业公园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