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村振兴规划案例|黑龙江省五常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维码
现代化种植基地 五常大米 现代化种植基 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五常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总面积40万亩,是水稻生产核心区,共涉及10个乡镇38个行政村,人口30.6万,其中,农业人口12.6万。 集水稻智能浸种催芽、智能大棚育秧、科技农业展示、农机化服务于一体,育秧工厂、农机库、良种展示推广区、水稻技术推广展示区等设施完备。 金福泰、东方粮仓等138家企业实现产值304亿元,占五常规上工业总产值62.8%。而且,哈市去年共有3家农企上市新三板,五常两家米企即占两席,三产融合发展,金福泰农业股份公司集水稻种植、深加工、农业观光等于一体。 分区解读 “一区、一带、一园” 一百万亩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实现水稻优质、高产、高效为目标,重点建设智能化催芽、标准化育苗大棚、标准化模式栽培、全程机械化生产、绿色生物防控,逐步推进渠系硬化。中低产田改造和水源工程建设,提高水稻产量、品质和效益。 二十万亩示范带以科技应用、成果展示为目标,在示范区建设基础上,突出现代科技设施装备等生产要素的综合集成,推进方条田改造、渠系硬化、道路整修、村屯美化,建设环境优美、设施配套、管理先进的示范带,突出打造新技术示范、优质高产攻关、立体开发、循环经济、稻乡文化旅游7项节点。 两万亩核心园主要建设景观环路、物联网管理中心、品种展示及对比试验、水稻高科技灌溉节水节地展示、立体生态水稻农业展示、水稻特色种植展示、水稻新技术推广等项目建设,打造集高标准农田,物联网信息化、暗灌暗排技术集成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龙头。 建设模式 乡村振兴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,实现稻米等农作物高度智能化生产。通过将病虫害、田间水位、水质、视频等传感器及摄像头安置于田间地头组成的监控网络,实现全方位、多维度采集园内稻田的各类信息和实时视频图像,实现对稻田“四情”即苗情、墒情、病虫情、灾情的实时监控。该园区还能实现对稻米收获、运输等信息的汇集、传输、分析、决策等功能。在五常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,农业生产实现了自动化监测、精准化作业、数字化管理、智能化决策、信息化服务。 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,在产业园建设中,黑龙江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为主线,探索并推广了四种模式。 一、“企业+基地”模式。由企业一次性流转土地到第二轮土地承包期。它的主要特点是企业建立了标准化基地,保证了粮质粮源,提高了产品价格。被流转土地的农民,一部分由企业反租倒包,农民开展专业化种植,获得生产收益;一部分优先进入企业务工,获得工资收益;一部分发展农村三产,获得经营收益。比如,东方粮仓五常稻谷产业有限公司一次性流转土地1.2万亩,被流转户可优先进入企业务工或承担土地种植,被流转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3200元。 二、“企业+农户”模式。由企业提供生产资料和种植规程,农户自主种植按订单价格卖给企业。它的特点是企业与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,企业实行定制式收购,农民实行标准化种植,保证了大米品质,提升了产品价值,农民获得产品价值逐年提升带来的收益。中粮美裕有机谷物制品有限公司联结农户190户,种植有机水稻6000亩,农户亩均纯效益由2013年的2000元提高到2016年的3200元。 三、“企业+合作社”模式。由企业领办合作社,合作社入股企业。它的特点是企业在资金、人才等方面支持合作社,增强合作社发展能力,农民在享受合作社保底收入和生产效益分红的同时,合作社以土地、资金等入股企业,农民再次享受企业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分红。金福泰农业股份公司组建王家屯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,吸收社员635户,社员比非社员亩增收420元。 四、“合作社+企业”模式。由合作社组建企业,农民享受全产业链分红。它的特点是农民采取土地、资产折资入股或以资金直接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,合作社组建稻米加工企业,合作社全体社员都持有不等股份,合作社实行统一生产、统一收购、统一加工、统一销售、按股分配,农民享受一二三产业增值收益。 重点项目 稻米精深加工区 稻米种植基地休闲观光 稻米种植基地休闲观光 一、总投资额1亿元的哈尔滨普方药业项目主产中药饮片, 二、投资5.7亿元的龙治新能源项目主营生物质发电, 三、五常市金福粮油有限公司于2013年5月投资1.08亿元建设集基地种植、种子研发、农机服务、水稻精深加工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,该项目占地8万平方米,园区包括稻米收购交易展示平台及综合办公区、稻米精深加工区、米糠油精炼及灌装区、原粮成品仓储区,以及相关附属配套设施等。该项目二期全部竣工投产后,水稻仓储能力可增到10万吨,年稻谷加工能力可达30万吨,米糠油精炼能力可达1.5万吨。 投资运营 招商 19个新项目引资33.8亿元,2016年五常市共引进项目19个,签约额达33.8亿元,13个项目实现当年签约、当年开工建设。
文章分类:
农业公园
|